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本土球员留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本土球员留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亚洲杯出局后,各大媒体不是谴责球员失误就是职责里皮无能,今天总算听到一则正能量的新闻了,国脚留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球员整体水平,但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操作起来难度还是蛮大的。
首先:留洋必须要踢得上球
中国球员的个人能力在欧洲占不到任何优势,即便是本土好球员武磊、黄紫昌等也没有十足把握能在五大联赛踢上球。从目前国内球员的整体表现来看,可能只有武磊能立足于五大联赛下游保级球队,黄紫昌可能都还悬着呢,如果留洋踢不上球那还不如不留洋,像张玉宁在荷甲二流球队都很难混迹一个替补,在德甲更是难入大名单,这样的留洋毫无意义。
其次:留洋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讲道理职业球员可能都向往欧洲,但是中国球员水平有限,即便球员有留洋的心思,欧洲各俱乐部未必看得上。加上中国球员年薪普遍偏高,去到欧洲俱乐部年薪可能不足中超1/10,又有几个球员能为了自己的梦想放弃高年薪?在中国足坛可能找不出几个吧,比如武磊在中超年薪千万,去欧洲能挣到10万欧就已经很不错了,金钱和梦想太难抉择。
第三:留洋也未必就一定能提高球员水平
张呈栋、张稀哲和张玉宁等都曾留洋五大联赛,但他们的技术、意识和战术素养都提高了吗?在我看来丝毫不见提高,张稀哲回归后有些媒体曾说他跑位和传球都极具想象力,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偶尔灵光一现而已。张呈栋还不是停球十米远,张玉宁去德甲不莱梅的一个赛季,一场正式比赛都未踢上,这不是白白浪费青春吗?
所以留洋看似是好事,操作不当的话不仅不能提高球员水平而且还会耽误球员发展,以中国目前这批国脚的水平是没有留洋底气的,还不如彻底发展青训,押宝于中小学生身上,几十年我们都等了,难道还在乎再等10年?不存在的。
谢谢您的邀请!这又是一起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功利思想在作怪!如果如媒体报道,真的是足协与俱乐部达成共识,“派出”本土球员留洋的话,而不管是武磊还是黄紫昌。
谁都看见了,本届亚洲杯诸强中,大批留洋球员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甚至突出的作用,其中日本、韩国、泰国、印度等最为显著。孙兴民就不说了,日本的中前场几乎全是海外踢球的球员担纲。泰国队则因为有个颂辛拉克,而让与之对阵的中国队如临大敌——这是自打有足球以来,中泰之间从未有过的千古奇闻轶事。而从没有人正眼看过的印度队,则因切特里而星光闪闪并且惊且讶!
有人很聪明,以为发现了提高足球的捷径了:留洋!留洋!阿Q摸尼姑的头,和尚摸得我也摸得。你留得,我也留得。武磊、黄紫昌们,统统留洋,统统到国外去踢球。只要留洋了,就像锈铁镀了金,不,锈铁变成金了!中国足球的水平就提高了!国家队水平就提高了!
他们没看见越南队,或者选择性没看。越南队似乎也有留洋球员,但更多的,人家是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干了十多年青训。而本届亚洲杯最强悍的伊朗,球员从10来岁就聚集到奎罗斯手下,已经共同生活了8年!还有西亚一些国家在欧洲足坛相继建立了自已的青训营,或以多种形式加盟人家的青训体系。
全世界恐怕只有中国足球,水平不行,就想着要留洋。或许在某些人眼里,哪怕是头猪,留洋之后也能变成一头牛。为什么就不能老老实实、耐下心来苦干它个十年二十年呢?为什么就不能扎篱笆一般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青少年足球,勤浇水、勤除草、勤呵护,看着它从小到大,一点一滴地长成参天大树呢?一万年可能确实太久,但也没必要一定就争朝夕吧?
可以想象,如果武磊、黄紫昌们达不到留洋的条件,或者人家压根就不愿意留洋,而最终因种种原因留洋了,其结果可想而知。除了闹出一桩桩笑话,估计还是一地鸡毛。
误区!把国内最好的球员送到国外就可以他们提升的实力吗?中国球员差距不仅仅是在技术和能力,他们的基本功都不扎实,武磊等球员都已经过能力提升的最佳年纪,把他们送到欧洲强队得不到出场机会,去弱队对实力提升更是没有帮助。而中国女足球员王霜是凭借实力立足欧洲赛场的。
我认为中国足球需要重新培养一批球员,在八岁就开始对孩子进行培训,通过青训加强自身球员基础,增加可选球员数量。中国足球不是通过一代人,在十年内就可以提升水平的,我们应该按部就班而不是拔苗助长。
现在中国足球还是在急功近利,送一群二十岁以上的球员出国,这就是他们想到提升中国足球水平的办法,说白了,中国球员并未达到出国踢球的水平,非要他们去只会自取其辱。实力不能增长甚至让他们认识到差距。
谢谢邀请,中国足球的病很顽固,但也不是不能医治,兵败亚洲杯后,国足依然被大多数球迷诟病和压中!通过几场比赛的较量,跟亚洲一流队伍差距明显,就连亚洲鱼腩菲律宾、泰国等等也都有了长足进步,拿球员个人技术以及传切配合,这些亚洲弱旅却打出了让人愰眼的气势,反观我们自以为是的中国队,虽然免强进入八强,可每场比赛的过程并不令人满意,总之一句话,中国队碰上的都是强大的对手。
悠久的历史,就有悠久的传统,做为足协这样一个不知所以的部门来说,就如这人间多如牛毛的小诊所。打针输液开点药,其意义只能体现出这个人的病是治疗了,当然你并不会挑出多大的毛病,做为诊所,吾已尽力。这样的习惯性开药整整影响了中国足球几十年,可这个病人并没有好转,反而病情愈加严重。
留洋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会想到现在才去留洋?中国足球除了从娃娃抓起,还有什么有效的手段吗?但凡能请到的世界级外教都没能使中国队更进一步,反而让昔日的手下败将一一超越,请问足协!这个可不可以承认失败?
我不支持现役球员留洋,很简单,当下的足球环境下出产的球员不会拯救中国足球,如果非得如此,一定是让更年轻的娃娃们去学习和感受真正的足球,哪怕牺牲中国足球的十年以及更久,在我看来,更加迫切的是让更多有志向和担当的年轻人走出去学学人家的足协是如何帮助球队成长的,给足球以真正的内容,而不是让老将留洋来拯救中国足球,这样的诊疗手段太过于街边诊所化!并非是解决中国足球的有效手段。
这个愉快的决定真的有些搞笑和无厘头,喜剧色彩十足,透着英明和大智慧,佩服!我个人觉得这个就好比父母跟孩子说,你找个大款嫁了就衣食无忧了。话粗理不粗,但问题是一厢情愿有用吗?
想要去留洋,去到欧美高水平竞技环境历练我们的本土尖子球员,不是您想去就能去,也不是您下个文件、出个规定就能成行的。欧美主流联赛如今没有一名中国球员效力其中的现实,并不是因为此前没有所谓的共识造成的,那是我们球员的能力、实力使然。
打铁还需自身硬、酒香不怕巷子深,只有我们本土球员的能力素质达到了人家的准入标准,自然会有球探、买家接洽追求的,王霜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这个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不是出个行政命令、政策规定就能解决的。中国足球几十年的原地踏步,其间充斥着太多非职业的无厘头操作,不从根本上解决瞎折腾的问题,中国球迷的开心时刻依旧是水中花梦中月。
不会的,再多的球员留洋也不会让大国家队破灭。因为,中国球员都是在排协注册的,他们可以随时把球员召回国,朱婷就是一个例子。并且,我相信每一位中国球员,如果国家队需要,她们都会义无反顾的回国效力。
所谓的大国家队战略,其实和中国女排一直以来坚持的集训制度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参与的球员,教练员多了一些。相比于过去的集训,大国家队的形式既让国家队主教练多了一些选择余地,也让更多的球员得到了高质量的训练。这样的方式,对于国家队的选材和地方队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好处。但这种以长时间集训为特征的训练方式,是以牺牲联赛作为代价的,可以说是一柄双刃剑。
一直以来,中国女排能够崛起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都得益于这种训练方式。长时间,高强度,高质量的集训,让中国女排走上了世界之巅,也把无数原本不知道排球为何物的人们,培养成了忠实的排球迷。更为重要的是,在曾经贫困的年代,女排姑娘们的胜利振奋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为新中国建设增添了宝贵的精神力量。可以说,中国女排独具中国特色的训练制度对于女排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居功至伟。
近些年来,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富裕,人们越来越重视竞技体育娱乐大众的功能。人们不再满足于偶尔欣赏一下国家队的高水平比赛,而是希望能够经常的,近距离的观看顶级赛事。于是,职业体育应运而生。在中国,足球,篮球无疑是职业体育的先行者。而女排联赛的职业化,尽管步履蹒跚,也终于走到了所有人的面前。毋庸讳言,职业联赛和国家队的集训制度有一定的冲突,特别是在时间上,球员的使用权上都存在矛盾。而大国家队的集训方式到底何去何从,取决于中国排协对于排超联赛职业化的决心。
作为一名排球迷,我个人希望加速职业化进程,从跟本上提升联赛的档次,提高联赛的水平。因为,只有我们的联赛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国家队输送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中国女排才是有源之水,才能够长盛不衰。也只有基层排球运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才能真正的被称为女排强国。能够经常看到高质量的排球比赛,更是我们球迷的福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本土球员留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本土球员留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